
在光集團的產業版圖中,旗下多家子公司都配備了多臺地磅設備。像我們所熟知的雙峰海螺、金峰水泥等企業,隨著地磅數量的不斷增加,管理難度呈幾何級數上升。為解決這一難題,地磅無人值守智能管理系統應運而生。該系統號稱依據企業實際需求量身定制智能化管理方案,能從根本上化解地磅管理困境,達成多臺地磅的統一高效管理,還宣稱贏得了眾多大宗物料企業的廣泛認可。然而,這一看似先進高效的管理模式,真的如宣傳的那般完美無缺嗎?
不可否認,地磅無人值守智能管理系統具備強大的兼容性,能夠支持市場上各類地磅數據的上傳,實現稱重數據的無縫互聯互通。在管理環節引入的多種智能設備中,紅外定位技術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精準規范車輛稱重位置,有效杜絕壓磅、未完全上磅等不規范行為。但這是否就意味著它毫無瑕疵呢?有人質疑,紅外定位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可能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干擾,比如惡劣天氣、強光照射等,導致定位不準確,進而影響稱重數據的可靠性。
在搭建地磅無人值守智能管理系統環境時,運用了IC卡門禁一卡通系統、藍牙或RFID無線射頻技術、智能道閘、視頻監控、語音播報等多種智能設施,它們與無人值守地磅智能管理系統協同配合,實現了全天24小時無人值守和遠程操作,打破了傳統管理模式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然而,這種無人值守的模式也引發了諸多爭議。一方面,有人擔心系統一旦出現故障,如網絡中斷、設備損壞等,可能會導致稱重業務無法正常進行,影響企業的生產運營。另一方面,遠程操作雖然方便,但也存在數據安全風險,黑客可能會入侵系統,篡改稱重數據,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同時,該系統借助新興的物聯網技術實現了不同企業間共性資源的共享,提高了相關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但這種資源共享也引發了隱私和數據安全的擔憂。不同企業之間的數據共享,可能會導致企業敏感信息的泄露,如客戶信息、生產數據等。一旦這些信息被競爭對手獲取,企業將面臨嚴峻的競爭壓力。
面向產業鏈的物流服務平臺,將地磅無人值守智能管理系統融入傳統物流服務,打造出全新的智能物流模式。從原材料采購、生產環節,到倉儲運輸,直至“最后一公里”的貨物交付,形成了一個自反饋的數據閉環。這一模式被認為有力推動了現代物流與現代制造的深度融合與高質量發展,通過從全局維度打通并協調各節點的數據,利用AI技術充分挖掘數據價值,助力企業實現從“供應鏈”到“價值鏈”的華麗躍升。然而,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他們認為,數據閉環的形成可能會導致企業對數據的過度依賴,一旦數據出現偏差或錯誤,企業的決策將受到嚴重影響。而且,AI技術的運用雖然可以提高效率,但也可能導致部分崗位被機器取代,引發就業問題。